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陈柯>> >> 正文

【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发表日期:2017/12/26 17:39:10 作者:陈柯 有618位读者读过

期中考试后,对成绩分布情况进行统计,这样的分布除了期中测验会统计,平时的每次测验都会进行统计,每个孩子该有什么样的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对比之前的成绩,利用放学时间或者QQ,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表现不理想的也和家长进行沟通,做到交流的时效性。

除此之外,我还喜欢统计计算题的得失分情况,有一段时间专门在表格里进行备注,每次统计下来都是5班的情况较好,但是为什么期中测验4班的计算比5班略好?是因为在考前三周左右,每天都利用课堂作业本进行6-10道计算练习,一大早就让课代表抄在小黑板上,每天选出批改小组长进行批改,统计全对的人数,连续4天全对,周五免做,有错误的立即订正,遇到拖拉的同学,小组长就站在他旁边,直到订正好为止,一般都能在当天将计算练习全部清理掉。当然,有时没有时间出题目,就把前面做过的再做一遍,两套本子交换写。就这样,期中测验算是给了我一个惊喜。

平时充分利用《计算能手》,口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交替练习,如果是口算写1页,竖式计算和脱式计算,布置一页有点多,就写一半,分两天完成,每天控制在三分钟左右,由家长批改,孩子立即订正,小组长利用记录本每天检查,没有完成的当天利用下课补好。

观察考到优秀的学生试卷,计算题几乎没有扣分,再观察85-89分学生的试卷,总有那么几分扣在计算题上,当然这类学生在其他题型上也会犯计算错误,后进生的计算能力强了,说不定就考及格了,这是4班李可金的卷子,27分的计算扣了4分,考了63分,已经很不错了。数学离不开计算,计算离不开练习。

备课——做个会整理的老师

我进了好几个四数群,上新课前,我会下载很多课件,结合教参教材,重组课件,形成有自己思路、符合学情的课件。从入职到现在,每一课的课件都按单元整理好,看着也是有些成就感的。对于一些难上的新课,将要说的每句话要提的问题打印出来或直接手写,当然字潦草的备注也只有我看的懂,有明显的感觉,写下来会让课堂效率更高,节奏更紧。所以我觉得会整理,是在积累财富。

上课——做个有活力的老师

说到有活力,我想到了周小燕老师,路过她的班级,时常听到响亮利落的领读,瘦瘦的身体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学生很少有开小差的;说到有活力,我还想到了张和春老师,张老师教的1班在楼下,但是我在楼上办公室改作业时经常能被他抑扬顿挫、略带湖熟口音的大嗓门所吸引,1班的几个孩子说:我现在开始喜欢上语文课了,很有意思。活力的课堂,老师充满魅力。我自认为是个有活力的老师,工作时,我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时刻保持清醒亢奋,尤其是阴天的时候,孩子的学习热情不高,我希望用我的激情感染孩子,调动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实行小老师讲题制,有些做题方法哪个孩子先说出来,就用他的名字命名,还有就是小孩子讲话自带笑点,让课堂更生动。我还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给题目取名字,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命名为铺地砖题,比如这一道题......两道题目类型是一样的,都是先求总共的,再分开算,所以给这一类型的题目命名为“分--分”题型。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上周五,评讲试卷做到“分段”题,讲完这道题之后,让他们仔细回忆最近有没有做到类似的题,有孩子想到是“绳子打结”的那道题,这两道题有个共同点,都要用段数减一求次数。我说:对,就是那道打结题,“打结”哎“打劫”,此打结非彼打劫。在学观察物体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准确画出物体右面的形状,利用手势辨别到底是横着的长方形还是竖着的长方形,如果哪天您监考的班级,出现手在莫名其妙地比划着的考生,不要怀疑他,他正在思考呢。今天进行的三四五单元测试,很久没有复习,一个班全对,另一个班有两个同学错误。这一方法对于学困生来说非常适用,形象。

数学课,尤其是复习练习课,不是就题做题,由一道题变式出多道题,像最近常做的“还需要几小时”和“共需要几小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会一种题型会一种方法,形成系统,进而融会贯通。每次当我就拿着一本书,在黑板上板书出一些差不多的题目,小小的脑袋仿佛是个巨大的题库,我能感受到学生崇拜的眼神。有活力地上课,让我和学生、彼此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让自己的课堂、也让自己更具人格魅力。

作业——做个有要求的老师

在教五年级时发现,有的学生作业只有答案,算式零乱,哪边空写哪,看的很头疼,所以在教三年级时,对于写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以及试卷,有三个要求:一是过程,像填空题、选择题,必须要把算式列在旁边,考试也不例外,有的同学在草稿纸上写过程,可能会将数字抄错,如果将过程写旁边,方便检查。数学里常说“思维可视化”,学生把过程写下来,对了说明会了,也加深印象,万一错了,我在批改时可以直接看出问题出在哪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讲解,像这一道题:12只兔子,错误是因为她觉得兔子有两只脚。竖式计算也是过程的一种,竖式计算统一写在左边的空白处,总有一群天真的孩子认为口算就只能口算,不能笔算,总有一群很自信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口算能力超好,不要笔算,关于要不要笔算,我是这样说的:碰到一道计算题,当你翻白眼翻了3都没有算出来时,就老老实实笔算吧。像这一道题还比较简单,居然也错了,可见在进位、退位计算中稍有不慎就会出错。这学期的除法计算量较大,所以关于除法竖式计算中,涉及到的试商和调商的乘法竖式计算也要写在旁边。统计中要求平均数,那加法竖式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写过程反馈的信息,大多数同学在读懂题目的情况下仍然扣分,几乎都是因为计算出错。

这是几位同学的期中试卷,黑笔是考试时写的过程,蓝笔是评讲时添补的,班里大部分同学的试卷都是这样的,改试卷时,刘老师改的填空,反映4班和5班的得分率比较乐观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方法有效提高了正确率。

二是格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如果写不直,用尺子垫在下面或者自己画线,,培养工整清晰意识。三是笔的使用,大部分同学用黑笔,少部分错误率高和书写有待加强的用铅笔,所以在我两个班,用黑笔书写作业是一种荣誉,错误题目一律用蓝笔订正。一开始定的这些要求,让大部分同学养成了好习惯,做作业有规矩,当然孩子们忘性大,时不时要提醒。

奖励——做个有诱惑力的老师  

每个月的15号,当我将工资数目上报给我老妈时,我妈会再给我发一个红包,数额不大,开心的像个孩子,当然我还真的是个孩子,我深深意识到奖励的重要性,是精神上的一剂良药。两个班实行的都是“加星”制,上课积极思考发言的,除了小组加分,个人可以加星。期中考试后,据语文老师反映,周雨涵的作文写得没有以前好了,反而成志鹏的作文不错。怎么会这样呢,周雨涵的作文在三年级可是典范。于是晨会和同学们一起反思,发现周雨涵比较内向,会的也不愿意举手发言,而成志鹏一张小嘴能说会道。最后我发出实验邀请:每天都举手发言,看看能不能提高成绩?班里的几个闷葫芦已经有所改变,我特别开心。

《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上10次优秀星换1颗星,考试得优秀的加三颗星,但计算题失分只能加两颗,少部分同学达到设定的目标即可加三颗星,如果考到优秀可额外再加一颗,学困生达到及格即可加三颗星,超出很多可额外加一至两颗星,7颗星换一个笑脸,三个笑脸换一次奖品,但奖励什么呢?我想我和这群孩子再怎么有代沟,都不会在吃上产生分歧。于是淘宝上买了很多我爱吃的巧克力糖、乳酸菌糖,为了显示一点档次和内涵,三颗糖搭配一种文具,像水笔、书签、橡皮、自己练的字。为了制造声势,每次发奖品时,我都会专门腾出时间,拎着整包的糖和学习用品进班,孩子们一个个排着队来兑换奖品,拿到奖品后都特别开心。奖品有时是不固定的,有可能会随着季节变换,随意点制造一些惊喜,这是4班的李志轩,当时我正好带了一个苹果,说谁第一个来换,苹果就给谁,特别巧,他正好坐在第一组第一个,攒了一个多月,刚好三个笑脸,这个小男生这几次考试都从50几分进步到70几分;这是5班的陈巧巧,换奖品时我买了橘子,所以她的奖品是两个橘子两颗糖一支笔。班里有个很精明的小伙子正努力攒笑脸,等着我发柚子呢。有的同学家里有弟弟或妹妹,就悄悄多给一颗糖,两个人可以平均分嘛,这也是变相地收买人心。每次兑换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那垂涎欲滴、闪闪发亮的眼神,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大概又会有几个发挥失误的同学在暗暗下劲呢。截至目前,加星制实行两个月,效果显著。

这是最近才买的100张奖状,针对大型考试,考虑到每年学校的进步之星和学习之星名额有限,班级也评选出学习之星和进步之星,人数不限,由我统一发奖状。我常说:只要你愿意努力,我就愿意奖励。丰富的奖励充满诱惑,孩子们学起来更有动力。

工作——做个爱学习的老师

    爱学习,从身边的人学起。向李强老师学习,每次上课前花1-2分钟在班级转一圈,规范课堂纪律,那整节课都会特别舒心;向陶丹老师学习,七巧科技活动,她默默培养我们班学生的责任心;向杨晨老师学习,多关心学困生;向我的副班主任喻咏梅学习,放慢脚步欣赏风景,给学生多一点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