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方法,关注思维
发表日期:2018/1/23 14:10:19 作者:陈柯 有574位读者读过
外出学习,有幸聆听张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一、依赖感觉,传授方法
由一张摘桃子情境图开始本节课,询问学生的感觉,再出示两个条件,让学生自行选择,使得问题可以解决。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第一个条件,张老师顺势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的很好“因为问的是第二天可以摘多少个”,“和哪一天有关?”“和第一天有关”。接着帮助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学生在引导下回答“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 因此得出根据已知两个条件先求出第二天摘的个数。观察例题,题目仅仅两个条件,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看得懂题目意思,所以张老师通过选择条件,拆分条件,帮助学生来分析题意,在脑海中形成“根据什么和什么,先求出什么”。接下来,张老师继续提问“为求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有帮助吗”,学生在有了求第二天个数的思考经验,在求第三天的个数时,会自觉地想“根据什么和什么,求出什么”。这一过程大概有5分钟左右,随后才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完成。在我看来,“根据什么和什么,求出什么”就是一种思考方法,充分结合条件,来想问题,这样一种侧重理解过程,拆分每个条件,继而使得每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教学方法,需要自己在以后教学中多用。在考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解决问题错的很多,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到最后用瞎写乱写来完成任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应该就是这些学生对于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不理解,不知道题目在讲什么,因此也就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想到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往往会偏向得到什么结果,对于得到结果过程有所忽视,在老师眼里简单的条件,说不定就成了学生解题过程路上的拦路虎,因此从这个教学过程中,提醒自己,注重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学会理解题意的方法,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前进,而非盲目下笔解题。
二、主线清晰,思维清晰
学生通过列表和算式的方法算得答案后,张老师提了几个问题:“除了结果相同之外,在思考上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从第几天开始算得?根据哪两个条件先求出第二天的?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第三天的……”这一过程是对例题教学的总结,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形成思考的“线路”,所以即使接下来张老师将题目改变,学生也能理出思路,即“根据什么和什么,求出什么”。在练习皮球下降这一题目时,张老师充分借助手势,图示帮助理解,丰富思维。同时张老师不是将题目讲完就算了,还将几个练习放在一张课件上,总结比较思考的共同点,对思维进一步巩固。不禁反省自己,在上课时,整节课的主线清晰与否,要求教师必须精细备课,提炼语言,潜意识中形成不同类型题目的清晰的思维模式,自己首先不能迷路,那么学生在碰到相应的题目,就有明确的思考方向了。
每一位学生在没有学习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教师所掌握的方法、思维就像是一支蘸好颜料的画笔,方法合适、思维恰当,就能绘画出一幅佳作,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受其影响,掌握了相应的方法思维,继而自己能丰富自身这张纸,使得纸上的内容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