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其它工作>>教师队伍>>教师天地>> >> 正文

转登区教育局朱慧局长报告

发表日期:2007/12/6 14:59:52 作者:无 有1256位读者读过

做“实践的思考者” 、做“思考的实践者” 

                                 ——在全区校长会上的讲话

 

区教育局局长  朱慧

各位校长、各位同仁: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做“实践的思考者”、做“思考的实践者”》,概括地讲,就是做“理性者”。

作为局长,我的主要工作思路是:围绕三大主题,即“发展、质量、安全”;带好两支队伍,即机关工作人员和校长队伍;运用三个手段,即“引领、监管、督导”。其中,对校长的引领,我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引领态度、引领理性、引领思想、引领建树。四个阶段基本形成了校长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当然,有很多校长是超前的,当我在强调工作态度时,他们的管理已具有相当的理性色彩;当我在强调办学思想时,他们或许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果建树。应该说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同时,每个阶段也并非就是都要用一年时间完成,大家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学校情况,速度可快可慢,时间可长可短。这是我的一种思路,是对所有校长而言的,期待着全区的校长都将成为工作态度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理性而自觉、教育思想丰厚而敏锐、成果建树卓越而骄人的优秀校长。到那时,教育名区必将名副其实!

 06年的两次讲话,我的主要想法是希望大家能在态度上予以重视、端正,全身心扑到教育管理上。一年多来,校长们以正确的办学态度引领教师,紧紧围绕我区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前不久进行的校级领导班子考核的结果,充分表明了这一点。我们教育局考核组同志的共同感受是,现在的学校领导班子普遍变化大,精神状态好、团结协作好、干群关系好。此次考核测评优秀率达70%左右。实践证明,去年暑期的干部调整是成功的。今年暑期的干部微调,体现了人尽其才的理念,坚持了择优任用的原则,表明了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均衡、追求教育公平的坚定的决心和信念。

在充分肯定校长队伍的主流和建设成效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校长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从校长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从更高的标准来看,勿庸讳言,我们还有部分校长还不够理性。何谓理性?我觉得教育理性,主要体现在我们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此,理性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是一种务实的作风,它没有激情来的那么猛烈,但它更持久、更稳定,它是更深层次的内在激情。衡量一位校长是否具有理性,我以为主要看他的工作是不是突出了政策法规性、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和长效性。说白了,就是要看他在管理过程中的法规意识、用心的程度和智慧的含量。

江宁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依赖各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依赖各位校长的内涵发展。专家型的校长一定是富有理性的校长,因为,只有理性,才会讲科学,才可能按照客观规律做事。有效性、长效性是理性的两大特征。缺乏理性就会感情用事,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只顾局部而忽视全局,只顾表面而忽视深层。此次组织校长们进行每人15分钟的演讲,实际上就是对校长进行理性引领的具体行动,促使大家更富有理性。听了部分校长的演讲,看了部分校长的书面材料,使我对校长的理性状态有了再认识,有了整体把握,比我想象的情况要强许多。校长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结合校情、结合思考、结合学习,谈出新思维,谈出新观点,谈出新理念,讲理想,讲人生,讲奉献,讲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道道精神大餐,令人回味,令人振奋,令人感慨!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有的题目本身就有问题,有的对一些心理学概念还似懂非懂。这表明,我们的学习还得继续,还得深入。此外,我还心存几许不安,有的校长说,近两年,“应试”已成为学校工作的关键词,这两年正好是我主政教育局,理应好好反思。下面,我首先谈第一个问题:

一、理性与反思

从教育管理角度而言,所谓反思,就是要求校长运用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态度与方法,对自己的学校管理实践进行回顾、诊断、监控和自我调适,不断优化和改善管理的行为、方法和策略,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水平,逐步加深对学校管理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

为什么我要强调反思?我觉得反思,它是一种净化过程。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将一些无效、甚至负效的做法,一些落后、甚至错误的做法坚决摒弃;它是一种优化过程。对一些低效的做法,可以进行调整、改进,达到有效,甚至高效;它是一种深化过程。通过对一切管理行为的反思,对有效、无效的甄别,可以不断深化我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反思的过程与实践的过程要同一化,用反思来改善实践的效益,用实践来提升反思的质量,进而使实践与反思形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局面。这个过程具有不断提升、不断超越的特点,它既是理性的表现,又是对理性的强化。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校长要强化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反思出智慧,反思出理性,反思出水平。

反思的对象和内容,可以为管理理念、策略、行为等各方面。比如:在学校管理中,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是否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发展愿景?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是否真正形成?学校常规管理的一些做法管不管用?不管用的做法、形式还坚持吗?家校合作的局面是否形成?校园文化建设是否已经有所行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开发园区产业结构需求?专业建设能否借助驻区高校的资源?“社区教育实验区”内涵、定位、功能是什么?幼儿教育在硬件条件改善之后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影响幼儿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教师的梯队是否已建立起来?教师中的榜样是否已树立起来?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是否已调动起来?班主任队伍建设有哪些切实有效的招数?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是否充分领会了新课改的理念?是否实施了新课改?效果如何?总体地看,学校有哪些好的做法、经验?如何传承?学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消除?学校还存在哪些薄弱方面?如何加强?这一系列问题,都要我们不时地、适时地进行反思。

在诸多问题中,我们不妨共同反思一个问题,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以为就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那么,我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以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效怎样?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那就必须交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两大财富:一是强健的体魄,二是良好的习惯。结合这种认识,我提出三个“第一”:

一是教书与育人相比,育人第一。只有把育人的工作做好,教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要跳出为教书而教书的圈子。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叫《变形记》,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让城里的学困生与乡下的孩子进行了换位,让他们真实地了解另一群同龄人艰难困苦而又自强自立的生活状态,孩子们的心灵获得了深深的震撼,从此改变了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学习成绩也很快有了提高。现在,我们有的校长还坚持分快慢班,其实就是在教书和育人之间作了一个简单而不负责任的选择,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很不理想。

如果再往深层次讲,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是可贵的唯一。人的智慧是多元的,语言智慧、音乐智慧、逻辑数学智慧、肢体动觉智慧、空间智慧、内省智慧、自然观察智慧,构成学生才智世界的七彩阳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多元智慧,多样人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况且人的智力发展与潜能开有早有迟,有的少年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因此,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良材,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开发自身潜能,发挥材质极限,使所有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我很认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教不好是因为你没有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换句话说,你育人的工作没有做好。只有真心实意热爱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成长,才会有体现育人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才会有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

二是成绩与健康相比,健康第一。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有健康才有未来;没有健康,一切都失去可能。健康是“1”,事业、财富、家庭、地位、名誉等等均为“0”,必须有前面的“1”,后面的“0”越多,才有意义,其人生价值才越大;否则,一切都成为“0”。一味地抓成绩,完全不考虑学生运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体质怎能得到保证?我们为学生发展奠基的教育目标怎能得到实现?大而言之,如果一代人都是这样,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是不是会受到影响?

认清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反思。我们给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有多少?活动空间有多大?阳光锻炼一小时活动有没有得到落实?体育课能不能高质量地实施?这些问题,我们都必须从为学生未来负责的高度进行自我反思。我到学校去,往往最先看到的就是体育课,不少学校的体育课令我担心,概括起来,有几方面问题:第一,训练的强度、密度不够。例如跳远,几十人排一列,挨个地跳。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能跳几次?第二,课堂组织随意性较大。有的教师干脆采取“放羊式”,发几个球,让学生自己去玩,课堂效率很差。第三,教师示范不正确。有的教师,自己的动作不规范、不标准,也让他以讹传讹,殊不知别人错了错一人,教师错了错一片。第四,教学常规不到位。有的教师体育课上,穿着皮鞋上课,动作能到位吗?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是随便还能是什么?这些虽然都是细节,但是忽视了这些细节,我们的每一节课还剩下什么?那我们体育课的质量就无法保证了。体育课都如此,体育活动的时间、质量还能保证吗?

三是成才与成人相比,成人第一。我们必须首先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注重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厚德而能载物,品高而后才茂。教育的天职在于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要能够引导学生避恶趋善,激浊扬清,辨别假恶丑,追求真善美,抵制平庸粗俗,怀抱远大理想,战胜心浮气躁,坚定道德信念。德为根本,才为花果,何以育才,唯有创新。死记硬背加题海战术、分设重点班,形不成科学精神,激不活创造思维,育不出栋梁之材。前几年的徐海洋、马家爵事件,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才是精品。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将来对他人、对社会无危害、有贡献的人,就必须强化“成人第一”的意识。

怎样让学生成人?我以为必须从培养良好的习惯抓起。大家重视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这理所当然。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待人习惯、处世习惯、审美习惯和卫生习惯等等。06年,校园“小百灵”歌手大赛决赛,孩子们的歌声很甜,舞姿很美,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活动结束时,地上却一片狼藉,到处是瓜皮、果壳等废弃物。这里既有审美习惯的问题,也有卫生习惯的问题。我清楚地记得在数年前的全区创建卫生城动员大会上,会议开得轰轰烈烈,但结束时,地上报纸、塑料袋乱飞,这与会议主题形成极大反差。让我聊以欣慰的是,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自觉留下来,拾捡垃圾。出现这些问题,校长们有没有进行过反思?有没有意识到校长、老师们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少数校长可能还未必意识到。在今年上半年的全区学生文艺汇演活动中,校长们都能亲临现场观看,这很好,但汇演结束后,桌肚里尽是香烟头、香烟灰,实在令人遗憾。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在校园内部不得骑自行车,老师也不能骑;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老师也要热情地向学生问好。否则,学生会怎么想?教育效果怎么能好!还有,有的老师嘴上说着“都是为你们好”,往往成为实施错误的教育方法及行为的借口。育人是以我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是让学生适应我,还是我去适应学生?如果以我为主、让学生适应我,那么就会喜欢好生,因为好生能为你争面子;就会讨厌差生,因为差生既使你丢面子,又让你费神。如果以学生为主、主动去适应学生,那么就会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的需要,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也是服务者,既然是服务者,就必须讲究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服务水平。

要真正做到“成人第一”,还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对人的成长具有感染、熏陶、规范、引领和同化作用。它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深层次内容,它是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积淀、提炼,形成的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所学校有了自身的校园文化,学校才有品位、有特色、有竞争力、有育人的载体。那么,我们在这方面作了多少思考?有没有结合学校特点选好突破口?抓住了哪些细节?做了哪些实质性工作?现在,四星级高中评估指标对校园文化建设作了明确要求,并有相当的权重。秦淮中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许校长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报告为大家做了很好的引领。还有一批学校在这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百家湖小学的本真教育文化、铜山小学的科技教育、实验小学的书香校园等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希望各校能在物质、制度、管理和精神等各个层面,从细节入手,认真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学习、工作、成长的乐园和精神家园。

但是,我说的育人、健康、成人三个“第一”,绝没有否定教书、成绩、成才的意思,它们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一”不是“唯一”。我这样讲,是针对过分强调教书、成绩、成才的现实,希望大家科学地对待育人、健康、成人的基础性作用。

总而言之,校长既要反思宏观的教育,也要反思教育的细节;既要反思历史,也要反思现在,更要反思自己。要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而,既能从宏观上有利于我们把握发展方向,又能从微观上有利于我们优化、调整学校管理中的举措。

二、理性与学习

文化理论积淀,是一个人从事任何工作的“心理背景”和“思维起点”。因此,谈理性,必然要讲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领导,首先应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做富有思想的教育者,就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就意味着不畏权威,就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教师的教师,校长的思想就是一面旗帜,它凝聚着发展的力量,指引着发展的方向,引领着全体教师去为之追求,去为之奋斗。

学习,要放下架子。我不相信,大家在处理所有问题时都能得心应手。理论上讲,任何人也不可能。信息时代,知识成几何倍数递增,谁也成不了知识集大成者。我以为不怕不会,就怕不学;不怕不懂,就怕似懂非懂、不懂装懂。既然我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既然我们与先进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就说明我们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附近、周边、区内,而要投放到全省、全国,乃至国外,要做具有眼界开阔、胸怀宽广的现代校长,学习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学校管理的东西,对外来的经验和做法,要实行“拿来主义”、“改良主义”,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为我们自身的管理服务。上次,我们把胡新懿教授请来给大家做报告,那么大的信息量,那么好的案例分析,让我们不出家门就能接受很好的培训。如此便宜的事情,居然有人对此不屑一顾,索然无味,甚至早早溜会,这中间有教师,也有校长。对知识、信息持这样的排斥态度,很难想象你能有全球观念和着眼未来的决策心理背景,很难想象你能有广集资源、集思广益、严于自我剖析的意识和胸怀,很难想象你能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素质和行动。

学习,要克服惰性。校长们工作都比较忙,但工作忙、头绪多不应当成为懈怠学习的理由。平时的学习,如果不能理性对待,就会产生倦怠,就难以坚持。换言之,不具备理性,就会滋生惰性,主要表现在:其一,甘当“真理二传手”,照抄照搬,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不思考,不创新;其二,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起来,即使工作干了,满脑子“半成品”,却因懒得思考,概括不出几条管用的真知灼见;其三,看似“认真”读书看报,实则“读书看目录,读报看标题”,蜻蜓点水,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不愿联系实际做深入思考。即使思考了,也不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复杂问题。作为新型校长,必须自觉克服惰性,热爱学习,享受学习。

学习,要带着追求。要追求自我成长。尽管每个人成功的具体途径千差万别,但是,渴望求知、勤奋学习是其共同特点。通过不断地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发展,提升专业水平,是成功校长所依赖的最基本路径。校长成功、成名的速度和水平与校长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成正相关,这是已经被无数优秀校长的成长反复证明的一条基本规律。

要追求精神满足。校长不是官、不是商,要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世俗气;要追求学者化,避免功利化。在人生态度上要保持超然,使自己成为精神富足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校长所从事的事业是对未来的期待,因而学得越多,对事业爱得越深,使命感越是执着;要追求工作上的精益求精,要办好教育,要育好人,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况且,育人的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唯有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我们的工作,才能与时俱进。学习再多,投入再多,没人会议论你,即使议论,也是赞美;酒多喝,应酬多参加,负面的舆论肯定会多起来,只是你没听到罢了!物质的得到了,精神的、形象的失去了。这一得一失,孰轻孰重?敬请大家分析比较。

学习,要带着问题。校长还要在实践中理性地、研究性地学习。大家在学校主要从事“学校管理”,如果大家都能主动适应发展形势,主动追求工作的有效性,那么,就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能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学习的效果无疑会更好。同时,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具有研究意识,能意识到学校变革的方向、学校改革的内涵,要将学校的发展视为目标追求,集聚发展力量,推动学校发展。而这样的实践,一般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固定的道路可走,只能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重建。

学习,要善于借鉴。无论在何种领域,凡成功者必有可取之处,善于借鉴成功者的经验,可以缩短自己摸索的过程,更快地走向成功。以为别人什么都不是,视别人为草芥,更无从谈起从别人那里借鉴什么的人,其结果永远只能是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以欣赏代替排斥,以借鉴代替拒绝,这是一种聪明行为,反之则是不智之举。当然,欣赏是辨别前提下的欣赏;借鉴也是分析基础上的借鉴。一个善于借鉴的人,一个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都变成自己的长处的人,很容易脱颖而出,很容易取得成功。

借鉴重在“鉴”字,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能力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事物的能力。会比较,就会发现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就会发现别人的做法对我们有利的地方,就会结合实际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当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地教育百花齐放,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很多做法对我们来说具有极好的借鉴价值。有的拿过来就能用;有的拿过来,结合本地情况加以嫁接、改良,也能实施。目前,我们正在推行学校内部人事改革,这项工作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我们前往沈阳学习,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沈阳人事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促进区域各学校师资均衡,而我们的目的是激活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因此,沈阳的做法我们不能用。接着,我们又前往盐城,盐城的出发点和我们是一致的,尽管它们的改革还不是很深入,但是其做法对我们很有启示。应该说,我们目前出台的实施意见是部分借鉴了盐城的经验的。

因此,对外地的做法,要持理性态度,不要轻易拒绝别人的经验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开放的境界和姿态,也是科学发展的实践和要求。学习他人,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海纳百川;学习他人,不是否定自我,而是超越自我;学习他人,不是简单仿效,而是汲取精华。只要我们抱着这样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我们一定会学有所成,并且在具体的抓落实过程中显得更为科学,更为有效。

总之,凡是有所作为的校长总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供学习的机会,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成为学校管理中真正的主人,才能永不停息地向新的高度跃升。

三、理性与实践

有专家说,教育就是做的哲学。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的实践一定要是理性的实践,所谓“理性的实践`”,是有明确努力方向的实践,是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深刻领会上级精神的实践。具体地说,理性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力”上:

一是领悟力。上级出台一项政策、规定,总是出于一定的背景和考虑,我们领悟得深,理解得透,工作就会更主动、更自觉,更会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工作,开创工作新局面。我们有的校长只按文件去执行,但有时文件是原则性的,为执行文件而执行文件,不注意结合本单位实情,往往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要多作思考,为什么会出台此项规定?它传递了什么信号?它是针对什么问题的?它要解决什么问题?它为何此时出台等等?比如国家提出让学生“阳光锻炼一小时”,为什么要在这时候如此郑重其事地出台此项规定?这决不是凭空的,而是我们的学生体质健康确实出现了问题:第一,机能水平有所降低。目前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可以概括为“硬、软、笨”三个字:关节硬、肌肉软、动作不协调。调查发现,学生的耐力、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明显下降。第二,肥胖儿童越来越多,其中16岁至18岁学生肥胖率最高。第三,视力不良率逐年上升,高中生的视力不良者达80%以上。这就是一代人的身体状况;这就是胡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青少年体育工作和以上规定之所以出台的背景。如果我们能这样去思考,我们就能准确而深刻地领会上级的意图,就会提高我们的认识程度。认识程度越高,贯彻落实的行为就会越自觉。如果我们能形成这样的思考习惯,我们的领悟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就能正确把握所做的工作。

二是执行力。三分谋略,七分执行。在领会的基础上,还有一个会不会执行、执行得到位不到位的问题。如何提高执行力?

第一,要有“硬着子”。在工作中,我们要将任务落到实处,就不能仅限于会上说说,而要有一系列的硬性措施,才能保证取得实效。“硬着子”就要硬在坚决上、硬在强度上、硬在及时上、硬在有效上。比如新课程改革问题,理念是好的,前景是好的,但实施的情况却不尽人意。为什么呢?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硬着子”。 “阳光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出台以后,我们该如何落实?那就要有“硬着子”,规定小学下午某一时间、初中下午某一时间一律停止课堂教学,留下1小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科技活动。学校必须对计划、场地、时间、内容、师资等进行切实的安排。各种相关因素都能细致安排,执行起来才不会出现敷衍、推诿和撞车现象。凡事以“硬着子”对待,就必须明确责任主体,明确时间节点、序时进度,明确结果评价的应用,如一票否决等。

第二,要有“硬标准”。很多工作,必须要有硬性标准,才能保证执行到位。比如高中布局调整工程中,我们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努力把整合后的新学校建成高品位学校。这样,师资因素就很重要。怎么保证高素质师资队伍?那就必须制定硬性标准,所有申请调入的教师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这种“硬标准”,谁也不能突破,否则,整合的意义就要打折扣。

第三,要有“硬督查”。往往领导所希望的,执行层未必就做,但领导督查的,执行层一定会做。因此,督查出执行力。对重点工作一定要全程跟踪,加强过程管理。管理学界有一种戴明环理论,即PDCA循环理论,包括四个环节: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ETION),这里的“行动”是指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失败的教训加以改进;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PDCA是一个闭环的系统,系统的每一次循环,都是为了保证对计划能执行到位。这个循环就是一个很好的执行力保障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检查环节又显得尤为重要,强调执行力,仅靠号召是不行的,必须有检查、有督促。

 

三是达成力。上级对我们提出很多要求,我们自己也有很多设想、有很多目标,这些我们怎么去达成?不妨作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有没有“借力”?用联系的观点看教育工作,我们有的事情光靠一位老师、一所学校、一级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时候就要考虑借力。还是举关注学生健康的例子,学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借助社会、家庭的力量。

第二,有没有“聚力”?工作要让大家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学生健康不只是体育教师的事情,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关注,文化课教师就不能挤占学生运动、活动的时间,甚至还应该参与到学生活动的组织中,只有这样,“阳光锻炼一小时`”才能得到保证。

第三,有没有“发力”?要围绕目标,理清相关要素,让相关要素得到最佳聚集和组合;让相关组织和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释放。

实践不能被动,不能盲目,而是要在领悟、执行、达成方面多作思考,让我们的实践富有理性,即成为主动的实践、智慧的实践、有效的实践。

 

四、理性与前瞻

 

有前瞻性,首先表现在要准确把握机遇。就是观念要新、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干好工作,必须多一点未来意识,遇事要超前谋划,否则,就会失去机遇,影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以高中布局调整工程为例,启动前,我们就充分考虑了一些现实和未来的因素:

 

一是源于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一再要求,要加大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盘活现有的普通高中资源存量,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让适龄青少年享受均衡、优质的高中阶段教育。与此同时,还做出规定,08年,高中学校达不到三星级将不允许招生。像江宁中学等学校都将面临这种可能性。

 

二是源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压力。《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已明确:高中阶段入学率要达95%以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均为三星级以上学校。06年,我区高中入学率为93.68%,尚未达标,尤其是星级高中的创建任务更重,时间更紧,全区七所高中,三星级以上的学校仅有区高中和秦淮中学;三所职业学校中,有国家级重点、省重点各一所。因此,调整全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布局,整合现有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大力推进高中阶段学校优质化建设,确保所有高中阶段学校达三星以上,是我区“创教育名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紧迫任务。

 

三是源于与兄弟区县在高中布局方面产生的差距。就高中布局调整工作而言,我区已相对滞后。就远的来说,张家港地区早在2002年就已全面完成了高中布局调整工作;就近的来说,溧水县也已在2001年就完成了此项工作。就目前情况看,这些地区在此项工作中收益颇多,高中办学资源得到了较早较好的整合,学校均已形成规模,办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由于前几年我区初中生源处于高峰期,考虑到要尽量满足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因此,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未对农村高中进行合并、调整。现在,我们的条件、时机基本成熟。

 

四是源于人民群众对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特别是对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审视我区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看到,“扶持计划”的深入实施,使幼儿教育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镇一校”工程的全力推进,使义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均衡;相对而言,由于办学分散,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高中阶段教育相对薄弱,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其教育效益却还是很低,这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发展以及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

 

因此,加快全区高中教育布局调整的步伐,科学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力争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阶段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追求,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讲到高中布局调整,让我又想起一件相关的事情。2005年,区政府就实施了城区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把几所开发园区学校划归教育局管理,这实际上是在为高中布局调整而超前准备的,如果当初没有超前考虑,如果当初没有这样做,清水亭中小学不在教育局管辖范围,那么,今天的高中布局难度就大了!

 

有前瞻性,其次表现在要善于规划未来。就是在人们正在精心做这项工作的时候,你已经考虑到下一步,有很强的预见性,善于不断地提出新目标、新口号、新办法,将集体不断引向新境界,使集体永葆青春,部下始终充满朝气。一个好校长,必须具备不断勾画未来蓝图的能力。用目标激励出人们的最大热情,去为希望、为理想而忘我工作。要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力求把问题考虑得早一点、广一点、远一点、深一点。

 

当初,南师附中决定在江宁办分校,面临这一形势,如何留住江宁的优质生源?高区长果断决定兴办东山外国语学校,尽管教育局班子的思想当时还不尽统一,但在高区长的坚持下,东外办起来了。几年下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天的局面,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就全区来说,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得以建立之后,教育局关注的重点将是什么?关注的重点应当是学校效能建设。

 

因为,提高学校效能是当代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学校效能建设是我区教育发展到现今阶段的重大课题和必然选择。学校要确立效能意识,用效能的观点来认识学校和改造学校,是一次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上的创新。学校效能建设过程是学校的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种放大其组合功能的系统资源整合过程,被期盼为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优化素质结构、获得社会满意的过程。因此,我们将以抓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等作为效能建设的重点和抓手。为此,一要成立区级学校效能研究评估中心;二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学校效能评估体系;三要注重评估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学校效能评估对学校发展的导向、激励、引领功能,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再比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也要对将来的教学形式、手段做一些预测,并做好相关准备。长尾理论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长尾理论,说白了就是提醒我们重视细小存在的分散个体。转视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学校教学,长尾现象是否也有可能出现?以此理论推想:只要学校的教育服务存储(包括师资和学校其他课程资源)足够大,与学生信息交互的渠道足够畅通,那么,传统班级整体授课服务之外的零散的、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对学生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与课堂批量式教学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则可以相匹敌,甚至更大。有网络学家这样说,未来的教育将是这样一幅情景:要学习知识吗?请回家去;要玩吗?请到学校去。这,让我们对未来教学的料想不无启迪。商业流通中“长尾”的出现是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形成而形成的。而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特别是网络教学技术的成熟与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同样将对我们的教与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则可以随时随地求教于网络,大量的知识学习需求与网络可能提供的个性化学习帮助,就构成了未来教学的“长尾”。换言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获取并不是更多地取决于学校、教师、课堂,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个性化的多元渠道的学习。这些离我们并不再遥远。

 

我们为什么舍得投入巨资,建江宁教育城域网?就是为了超前应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诸多变革和需求。建成远程教育研训平台,通过虚拟专网适时向区内各校直播名师教学实况、学科培训课堂、专家报告讲座、大师对话点播等;建成江宁名师网、学科的教育教学专题网和区域教学资源库;建成“家校互动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社区、家长服务。将来城域网不仅带来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而且也会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前瞻性,还表现在要稳妥进行决策。有一种理论叫“蝴蝶效应”,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根据发现提出的一种混沌理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就会在美国德克萨斯洲引起一场龙卷风。社会学界常以这个原理来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一个坏的微小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调节、纠正和引导,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一个好的微小机制,只要正确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决策时,一定要谨慎,既要大胆,又要细致,把问题想早、想到,把对策想全、想准。如果对相关因素把握不准,对未来的情况预测不准,决策不够慎重,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总之,我们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能力时,我们的方向才会是正确的,我们的预见才会是敏锐的,我们的决策才会是科学的,我们的措施才会是得当的。

 

五、理性与务实

 

要当好校长,作风要务实,工作要扎实。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实,就是实干,实能生效。下面着重谈“五个务必”:

 

第一,务必深入。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凡办事,要看得到,抓得起。怎样才能“看得到”、“抓得起”?我觉得必须深入。只有深入了,你才能发现校内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深入教师中间去,了解教师的真实工作情况、思想状况,了解教师有些什么要求和愿望,了解教师对学校发展有什么好建议;要深入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动态、需要、愿望;要深入课堂中间去,了解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比如:新课改已经实施很长时间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状况究竟怎样了?我不是自我标榜,一年来,尽管事情比较多,我还是听了十几节课。真正深入了课堂,就发现有不少课仍然是传统课型,仍然是教师“一言堂”,仍然是灌输式、填鸭式,学生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得到尊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精神状态不佳。面对这种情况,我就想全区的情况如何?教研员是否意识到?教研员上课的水平又如何?能不能给教师放个样?于是,带着这些问题,我就要求所有的教研员上示范课、研究课。

 

有一次,我在某校听了一节音乐课,教学氛围很好,总体上我很满意,但也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跟上其他课一样,学生座位是排排坐。我想是不是可以改变课堂座位的传统摆放形式,是否可以排成半圆形,好让学生之间得到情绪交流?艺术课需要激情,需要交流,需要感染。第二,教师声音较小,后面的学生难以听清。当时,我内心很激动,因为我发现了问题。于是,我就想应该给音乐老师配耳麦。这样既可以让老师的讲解顾及到所有学生,又可以帮助老师保护嗓子,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同时也保证了下一节音乐课的有效性。由此,我还想到,学校的钱就应该这样花,这就叫为教学服务,这就叫以教学为中心。

 

深入才能发现问题,深入才能改进我们的工作,深入才能增强工作的有效性。我们的校长们,你们都深入了吗?

 

第二,务必客观。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体现公平性、导向性和激励性,通过评价,要让人在比较中觉得心服口服,觉得努力的成果能获得认可和关注,觉得工作有奔头。因此,评价要实事求是,科学对待。

 

一是关于初中教学质量的评价。就初中的质量而言,主要是看学校的总均分。关注总均分就是关注全体学生,就是关注差生。要提高均分,我们就要认真对待两个问题:

 

其一,学科“短腿”问题。这个问题无疑存在于部分学生身上,但也存在于学校、班级之中。对学生个体来说,由于兴趣、能力等因素,有的学生学科发展呈不均衡状态,有的学科强,有的学科却显弱,出现学科“短腿”,考试时,总分算起来,强势学科分数就被拉下去了,均分就上不去。同样,对于学校也是如此,学校的学科总分就上不去,均分也高不起来。因此,学生出现学科“短腿”,科任教师要重视;学校、班级出现学科“短腿”,校长更要重视。

 

其二,成绩“尾巴”问题。从前几年的中考情况看,分数段的分布情况是两头大,中间小,即高分人数和低分人数较多,特别是低分数段的人数更多,形成了一个又粗又长的“尾巴”。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全区的中考均分,影响到全区的教育质量。

 

对于学校来说,校长就要抓薄弱学科的管理,要打整体战,解决“短腿”问题,要挖掘校内资源,校内没有,就去校外寻求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要保持优势学科,自觉弥补弱势学科。学校要组织教师下功夫帮助他们补缺,指导学生各学科和谐发展,否则,“差”不解决、“弱”不突破,教学质量很难再提高。

 

在比较总均分的同时,还要看优分人数。上重点高中的人数也是学校的合理追求,但是,这种追求绝对不能离开全体的质量和全面的质量。如果说“总均分”是“锦”,那“优分率”就是“花”,只能锦上添花,而不能舍本求末,这样才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群众的满意。

 

二是关于高中教学质量的评价。我觉得不能只看本科达线绝对人数。因为各校之间生源、师资情况都不尽相同,要比较,必须要有可比性。今后,我们就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比较:其一,分档次进行比较。四星级与四星级比,三星级与三星级比;四星级学校区内没有可比者,就和其他区县同档次学校比较。其二,分层次进行比较。四星级比本一达线率,三星级比本二达线率。其三,分段进行比较。即比较各校各分数段中的达线率。以每届毕业生三年前中考成绩为基础,以全区前2000名作为统计对象,从高分到低分每10分为一档,分析每档学生达线率。不同分数档的达线率也不同,随着分数档的从低到高,其相应的达线率也就相应由低到高,所有各分数档的达线率就构成了推进率。推进率越高,说明升学率越高。据此,我们在下达各高中学校的本科达线指标时,将均以前一年的推进率为参照来计算。同时将各校各分数档的达线率在网上公布。启东大江中学,三流生源、三流师资,出了一流成绩,创造了奇迹。如果以此作为我们追求目标的话,那我们的高中升学率提升的空间很大。用推进率的高低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应该是一种公平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以后,我想学校优质生源越多,压力就越大。学校不能把质量提升的压力仅仅依赖于生源上,好条件、好生源、好师源,出好质量理所当然!当然,之所以有好条件、好生源、好师源,是因为学校历代校长、教师多年辛勤付出和积淀的结果。

 

三是关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总是互相联系的。整个基础教育,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四者就是接力的过程,哪一棒跑不好,都会影响整个赛程的成绩。一所学校学生入学与升学成绩之间的关系,在常态情况下表现为低进低出、中进中出、高进高出。如果中进低出、高进中出,甚至高进低出,就是效益低下;如果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那就是优秀;如果低进高出,那就是奇迹。高中新生源能保持高进,高中的各项工作能真正做到有效,那么,毕业时的高出、优出就有了保证。要追求高中的高出,就必然要求初中毕业生的高进,“高”体现在高分段人数要多,尖子生要尖。初中如果做到这样,那就交了满意的答卷。04年中考,我区与高淳、溧水比较,前2000名的最低分数为:江宁585、高淳530 、溧水542。这说明我区初中向高中输入的优质生源好于高淳、溧水,因此,07年取得好于上述两县的高考成绩是应当的,初中对高中是有贡献的。今年中考前2000名最低分,我区632分,远远高于高淳的596分和溧水的623分。这意味着,我区2010年的高考成绩理应好于上述两县,否则,就是高中的质量说不过去。初中的总均分低,主要源于“尾巴”又长又粗,今年中考400分以下有2000多人。但“尾巴”不影响高中的质量。初中对高中如此,小学对初中也是如此。教育质量是持续发展生成的,小学、初中、高中都要明确各自的职责,都要立足做贡献,打好整体战。就高中抓高中,是很难保证高考本科达线率的,提高全区本科达线率,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有责任、都有义务。就教学抓教学,也是行不通的,还需抓班主任队伍建设,抓家校合作,抓教师队伍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建设。

 

第三,务必规范。务实还必须体现在工作的规范性上,按法办事、按规定办事、按上级要求办事是理性的客观要求。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如果我们做事不规范,就会扰乱秩序,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就此,我讲三点要求:

 

一是高中要规范招生行为。从今年的情况看,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其一,诋毁他人。有的校长在作招生宣传时,一方面说自己学校优越,这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却说别的学校如何不好,这就不应该,都在一个区域内,同属一个系统,从根本上讲,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这种大局意识一定要有。其二,随意承诺。有的校长一心想着争取好生源,就随意向学生及其家长承诺,说分数少了可以收,钱也可以少交。到招生时,你承诺的事,能兑现得了吗?招生是有严格规定的。一旦无法兑现,有的学校就不负责任地说是教育局不允许。好事是学校的,乱事、得罪人的事都是教育局的事。试问,你们当初承诺前,有谁向局里报告过、备案过,并且得到过允许?兑现不了,学生和家长们会怎么想?这样做似乎是得到了一些好生源,但长远看,依靠这种办法争取好生源,实质是对学校的声誉是一种损害。其三,乱签协议。乱定标准,乱定条件,乱定数量,以致于让人感觉考试是走过场。请问,那考试还需不需要?招生秩序还需不需要?公平还需不需要?这些极不严肃的做法,如果再不刹车,一定会带来不稳定。市里的一些学校这样做了,已经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有的校长被打,有的学生家长扬言要……如果我们不吸取教训,那么它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因此,我在这里预先宣布明年的招生宣传纪律,明年招生宣传由教育局设立平台,统一发布信息。高中学校一律不得去初中宣传,哪所初中接待招生学校,并为其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我们就追究哪所学校校长的责任。

 

二是初中要抵制有偿招生。据了解,系统外的某些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在搞有偿招生,深入我们有的初中,请教师吃吃饭、送点礼。有的教师就是为了这点蝇头小利,就失去了气节,说违心的话,作不负责任的宣传,把学生向系统外学校介绍。其实,就职业教育而言,我们职教中心投入那么大,学校建得那么好,竟然有一所学校,无论是它的办学条件,还是学校的知名度,都无法与职教中心相匹敌,但在两所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的统计中,这所学校却和职教中心打了个平手,这正常吗?这种事情,校长一定要加强引导、监督,违规的要进行追究和处理。

 

三是再次重申令行禁止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做过强调,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仍然存在问题。个别校长在规范收费、大事报告等方面仍然做得不够好。规定都是出于大局考虑所做出的,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和体现。作为教育局任命的校长,不执行局里的规定,那教育局的行政意图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和体现。教育局用这样的校长还有什么必要?顺便重申一下,凡是以我的名义请你们帮忙寻求利益的,请你们拒绝,并及时举报。

 

第四,务必激励。如何激活校内各种有利因素、如何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在新形势下,如何增强激励的有效性?这里我向大家推介三种激励方法:

 

一是机制激励。作为管理者,必须抓好机制的研究和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作的差别往往是机制的差别,落后往往是机制的落后。有这样一个故事,英国在殖民扩张时期,总是把一些国内的罪犯用船发配到澳大利亚,起先,在出发前,政府就按人头将运费兑付给船主,结果船主为了节省开支,就让罪犯吃得少、吃得差,而且多装人,导致罪犯死亡很多,而这些人又罪不该死,这就势必导致国内的强烈反对。怎么解决?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变出发前兑付运费改为到达澳大利亚后,再按人头兑付。这样,没有多花钱,船主却竭力保证上船的罪犯必须活着。这就是机制的功效。一个科学、有效的机制可以出人才、出政绩、出团结、出形象、出活力。相反,没有好的机制的导向和约束,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就会成倍增加,教育活力就会丧失殆尽,教育发展就会举步维艰,管人要靠思想政治工作,更要靠机制。

 

二是愿景激励。一方面,要做好学校的愿景规划,用美好的愿景、用科学的规划,凝聚教职工、激励教职工为学校发展齐心协力,共同拼搏。另一方面,还要给教职工个体发展前景,通过事业发展和专业发展两条路径,让大家看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比如入党、提拔,比如骨干、青标、带头人的评选,名师的培养和推荐,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等,要给每一位教职工展示的机会、竞争的机会、发展的机会。我们举办“未来校长发展学校”和“名师发展班”,也是为了激励大家为教育事业不断努力。

 

三是责任激励。再跟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艘船在大海上迷失了航向,只剩下一瓶淡水,船长拿着枪看着这瓶水。坐在船长对面的是一位秃顶男人,他死死盯着那瓶水,突然,他冲向那瓶水,船长就用枪顶住他的头,秃顶男人只好作罢,于是,就这样僵持着。最后,船长因为过度缺水即将晕死,在他晕死前,他把枪交给了秃顶男人。秃顶男人像变了一个人,郑重地管起那瓶水,他每过一段时间,给每个人嘴里滴两滴水,但他自己绝不多滴,一直坚持到获救。这就说明一旦赋予一个人责任,往往会唤起他强烈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他做事的态度就会改变,有了积极的态度,事情就不会做不好。

 

第五,务必坚守。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分别打造了江苏和山东农村初中教育的神话。与此同时,在许多地方和学校,教育改革的口号喊得很响,结果却是收效甚微或停滞不前。与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相比,我们的教育改革缺少什么?是什么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步伐?我觉得,我们缺少务实的恒心和耐心,缺少坚守。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才成功的,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用了近十几年的时间,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形成则用了近八年的时间。很多参观者只看到了洋思、杜郎口现在的辉煌,却不了解其当年创业的艰辛。

 

教育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探索、实践、积淀。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理性对待,要沉下去。要取得成功,就不能急功近利对待教育,心浮气躁从事教育,必须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与付出,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与韧劲。

 

六、理性与改革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一些做法在一定时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可能就不再适应、不再有效。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新的困难和新的矛盾,对此不能绕道走,也不能等到困难和矛盾堆积成山,再去解决。我们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去面对、去解决。我们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

 

改革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当老办法与新形势不相适应,当老办法已经影响到教职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进行改革就成为必然。目前,我们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总体上缺乏活力,具体表现在:第一,课难安排。有的同志,学校安排的课,他不接受;他所要求的,学校又难以平衡。第二,人难照顾。不少同志都想减课时、教副科、教低年级,说白了,就是不愿挑担子。第三,积极性难调动。机制上不能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不能做到奖勤罚懒,愿干的、业务精的,积极性得不到保护和激发,时间长了,也就失去了工作激情。第四,人员结构难优化。责任心差、业务能力弱的教师总是挤占着一线岗位;每个班级的课任教师也是学校指定的,很难形成一个合作愉快的团队。长此以往,学校管理越来越累、越来越难,道路越走越窄。不改革,学校只能在原状态下运转,甚至倒退。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是唯一出路,只有改革,发展才有动力,事业才有希望。

 

改革必须理性实施。要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要使改革得到稳健推进,我觉得至少需要关注四个因素:

 

一是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任何一项改革都要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要获取上级领导的支持。这次,我们推行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是符合上级要求的,教育部把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下半年工作中的“硬骨头”,省教育厅也提出选择有条件的区县作为全省的试点单位;最主要的是,它是符合我们江宁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是符合广大教职工意愿的,同时,也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

 

二是需要志同道合者。改革必须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认可,还需要一部分中坚力量为之出谋划策,为之付诸实施。今年,有12所学校自愿申请作为试点单位,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学校,因为这样、那样的情况,没有加入。但是,很多校长在真正了解了此项改革的动机、意义和操作步骤以后,态度积极,热情很高。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认同改革,做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推进者,我们的改革一定能获得成功。

 

三是需要勇气。教育系统人事制度严重滞后,可能人人都能看到,但这是一块“坚冰”,这块“坚冰”谁都认为要破,但谁也没有真正去破。我以为,不论早晚,总得要改,如果不改,无疑会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而且早改早受益,何乐而不为?勇气来源于对事业的高度负责,来源于对事业的执著追求。锐气尽失,棱角全无,思想保守,行动求稳,但求无过,不求有功,这不是当代校长的形象。我们要 “敢想敢干”,同时也不能忘记“敢干”要有“敢想”作前提,否则会成为“蛮干”,更不能忘记“敢想”要靠“敢干”去实现,否则就成了“空想”,成了飘渺的“海市蜃楼”。

 

四是需要智慧。改革就是创新,也是各方利益的再调整。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谋划,谋划需要智慧。因此,必须智慧地策划好改革方案,兼顾各方利益,策划好实施步骤,估计好各种困难,思量好各种预案。以此次改革试点工作为例:

 

从教育局层面来说,我们认真开过多次座谈会,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学校领导、教职工各层面的意见和想法;数次外出进行调研,汲取别处的经验;多次与人事局、财政局磋商,就有关政策性问题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上,我们策划了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性意见,并且,对于第一批试点学校,教育局都将每年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之所以“砸锅不砸碗”;之所以先试点,再推开,就是以稳健、慎重的态度,检验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从试点学校的情况来看,淳化小学校级班子就学校是否作为试点学校举棋不定,于是,把这个问题交给教师去讨论,结果教师一致要求参加试点。禄口小学校长让教师以书面的形式,谈自己的认识,并进行表态。这些做法,我认为都是智慧的行为,它既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又真正了解了教师的意向;既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又在充分沟通中统一了全员的意志。科学园小学在这次改革试点工作中,由于各项工作做得很细致,全校7名教师退养、8名教师转岗,总体局面非常平稳。这次校长考核,随机抽了30名教师进行民意测评,两位校长全是满分。我以为这是奇迹!这也说明改革工作真正做到出以公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广大教师是拥护的。

 

要理性认识改革的积极效应。改革是渐进的、不断深化的过程。竞争上岗、考核机制、分配制度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目前已完成了竞争上岗,只是实施了初步目标,要确保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达到预期效果,还需继续探索,考核机制和分配制度要跟进、配套,切不可忽视!目前,很多教师的态度、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教师流泪写下保证,表示今后一定要努力搞好工作,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基本成为现实,上述“四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此项改革试点工作获得了巨大成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也是来之不易的,许多校长表现出较强的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把一些矛盾一一予以化解。这项改革带来的效应将会是多方面的、长远的:

 

第一,管理模式会随之得到优化。现在,我们很多学校的规模较以往都有了大幅扩容,有的学校一个年级的班级数就相当于另一些学校班级数之总和。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进行有效、高效管理?我们通过改革,强化了年级组的功能,实际上是搭建了扁平化组织结构,它的核心是分权,它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管理层次少,有利于上下信息的快捷互动;其二,管理跨度大,执行层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年级主任真正拥有人员优化组合权、教学活动组织权和对教师的考核权;一线教师参与决策程度较高,有利于发挥其创造性、积极性。百家湖中学在教师聘任过程中,把握了“分权”这一核心,校长不干预年级主任聘任教师。年级主任权力大了、责任大了的同时,校长也超脱了,可以花主要精力研究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加强对年级主任的考核评价;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此项改革试点工作还带来了职能部门的职能转化,这既是理念的问题,又有态度、方式、行为等问题,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等都将由事务型转为服务型,这种服务主要体现在对年级组的指导、协调和支持上。

 

第二,教师专业化发展会随之得到推进。聘任、考核、奖励三者有机结合,给教师带来的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在一个竞争与激励并存的环境里,教师们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都能获得认可、获得尊重。这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会起到极好的推进作用。

 

第三,校内团队建设会随之得到加强。在一个年级组内,所有的成员都是组阁产生的,是一种优化组合,他们首先在性格、志趣、能力等方面是能相互接受,甚至是相互欣赏的。这为团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大家又是为了共同的目的。我想,他们在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等各方面一定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第四,学校教学质量会随之得到提高。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每一个团队都能得到优化组合,肯干能干的人充实在教学一线上,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一定会得到保证,可以设想,若干年过后,效益会更加明显。我对江宁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充满信心。这也是人事制度的核心目标。什么叫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教育要对人民负责,具体体现在要对学生负责。不能只顾及教师的面子,而让不称职的教师滥竽充数,那是对学生的不负责,甚至可以说是犯罪。

 

今天,我们组织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学校专题报告会,出于三点考虑:一是为了造势。让校长们谈真切感受,谈教师对改革的认可度,让所有校长更深层次地了解此项改革,进一步深化认识,形成支持改革、实施改革、推动改革的大势。二是为了放样。试点学校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尤其是在具体操作方面取得一些实实在在的初步经验,对我们所有校长应该都有启发。试点的作用就是要先行一步,不断总结,为全区学校放样。三是为了推进。明年就要全面推开,希望大家能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及早做好思想准备,认真做一些结合本校实际的思考,确保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获得全面成功。

 

 

 

同志们,教育是事业,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探索;教育是艺术,艺术需要创新!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精诚团结、振奋精神、开拓拼搏,立志成为充满理性的校长,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教育,为实现“创教育名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