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蒋珊珊>> >> 正文

师德培训观后感

发表日期:2018/3/2 9:35:35 作者:蒋珊珊 有952位读者读过

 

星期一下午,学校在阶梯教室播放了一个教师暑期师德学习的视频,看完之后,感触颇深。由衷地感叹“教育是一个良心活!遵从自己的内心,是每一位教师都应遵循的原则。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就如同眉山市青神中学的优秀教师王晓梅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一样。我从他们的感悟到教师的心中要有爱。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对事业的“爱”是说要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而不是说教师不顾个人身体健康,带病也坚持站在三尺讲台上。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始终蕴含着为一定社会服务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的教师,不论是因为何种原因选定这个职业,都就明白这一选择的意义:奉献、无怨无悔。这就要求我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用教育诠释人生价值。走进冯务中老师的思政课堂,齐刷刷抬头听讲的同学、唇枪舌战辩论的同学、拿着手机答题做评论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作为一门以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的思政课,在教学中冯务中一直引导学生从被动性学习走向主动性学习。他坚持教研相长,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带动思政课教学。并提出以“文化立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人文素质内涵。冯务中注重言传身教,努力促进思政课由“教学”向“教育”提升,从而取得了优异的教学和科研成绩。这一切都源于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其次,爱学生。正如夏丐尊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师德的核心。对学生的“爱”表现为多方面。如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等等。可以说“爱学生”是教育永恒的呼唤。王晓梅老师强调教师应该用温柔的爱的眼神看待孩子们,她还不无风趣地期待校领导们也能用温柔的眼神看待教师们,这样,我们的教育一定会美好。待淘气娃,她一直相信,只要爱心和耐心在,“朽木细雕也成才,废铁回炉也成钢”。2003年,她班上来了个三天一大错、每天一小错的捣蛋鬼。他口齿伶俐,好广交朋友,是个“老油子”。王晓梅一次又一次地说教,一家一家游戏室去寻找,一趟又一趟的家访,但收效甚微。在一个周末,又因为打架,他被抓进了派出所,警察打电话叫王晓梅去领人,她丢下碗筷直奔派出所。接他出来后,他哀求:“不要把此事告诉我爸妈,因为被我折腾够了,他们知道后一定会把我打个半死。”王晓梅答应了他,并趁机语重心长告诫他:“那你以后就不要太伤父母的神,也不要太凉老师的心了”。从那以后,捣蛋鬼变了许多;当年高考上了专科,大二升了本科,毕业后留在了成都,现在成了部门经理。这位老师就像细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他的学生们。冰心先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张含芬老师的教学实践,让我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更需要一种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爱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爱学生,就要对给予对学生自尊的呵护,给学生于尊重,让学生真正的从心灵深处感化和触动,这才是教育对爱的诠释。我觉得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学生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的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我坚信:只要心中有爱,处处都会有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