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 >> 正文

《树和喜鹊》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8/4/3 19:32:12 作者:闵立欢 有511位读者读过

《树与喜鹊》是一篇简短易懂的课文,讲述了树和喜鹊从孤单到快乐的过程

在教学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以及抓住关键词等方法感受树和喜鹊从孤单到快乐这一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只有”、“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初步体会“孤单”的意思。运用动图和语言讲述“孤”字涵义:左边代表一个小孩,右边是结在藤上的瓜。孤就是指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就像这从藤上滚落的瓜。“孤单”这个词是只可意会,很难向学生去解释意思的一个词。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了解孤单,我创设了诸多情境:迷路的小熊呆呆的坐在树下,这就是孤单。小女孩他没有玩伴也是孤单。课文中的树和喜鹊没有任何的伙伴他们也很孤单。

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快乐起来了?我选择了让学生上黑板种树,从视觉上直观感受到了“很多很多树”“很多很多鸟窝”“很多很多喜鹊”,在此基础上通过朗读和切身想象感受树和喜鹊因为有了邻居的快乐。天一亮,喜鹊们就打着招呼飞出去了,他们一起去干什么呀?到了晚上,他们又叽叽喳喳飞回窝里,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在讨论中,学生感受到了有邻居才会有快乐。

上这节课,我觉得自身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慢下来,一直在跟着自己的教学步骤在走。在教学“也”字的运用时,出示了三句话: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我让学生观察这三句话都有一个相同的字,在学生猜出是“也”字时,我简单解释了“也”字用法:在同一句话中,前后内容一致,我们就可以用到也。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自然很少有人会运用,我也没有在这个难点上停留太多时间。

课结束了以后,我是能明显感觉到这是一个卡壳点,就让小孩在书本上重新仿写这样一句话,学生显得很困难。后来我就把每句话分成四块: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分成四板块以后,再让学生观察每句话存在的联系。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第二板块和第四板块就多了个“也”字,其他都没有变化。而第一板块和第三板块就是不同的“人”。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在自己练,效果一下子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