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发表日期:2018/4/11 16:04:59 作者:戴玲娣 有1424位读者读过
案例背景: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以优美的语言,采用比较和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坐着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课堂上常常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满堂灌”一种是“放羊式”,这两种方式否不利于教学,于是我常常在想:应该如何才能杜绝这两种极端,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案例描述: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生齐读课题)。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你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的美吗?赶紧打开课本去品味吧!
[评析:“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既明确了阅读的目的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以画促悟,放飞想象。
师:看课文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是围绕哪句话讲的?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是的,这句话就是这段的中心句,也叫总起句,整个这段就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师:什么叫“千姿百态”?(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1:“千姿百态”就是说有很多种姿态。
生2:“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很多,各种各样。
师(故作思索状):哦,那庐山云雾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边读还要边想像课文描写的景象。
生读:“山头、山腰、山谷、山峰。”
(生读,师板画4座山峰)
师:请大家再读二三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着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板画山峰。)
师: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生答。
师:请四个同学上台在山峰上画出你想象出的形象,其他同学仔细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生上台画)
师:懂了,从你们的画中,我看出你们读懂了。让我们再用朗读来感受一下千姿百态的云雾。(齐读第二节)
师:那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呢?
生抢说:不是,后面还有省略号呢。
师:让我们来想像一下庐山的云雾还会有哪些姿态?(生想像)
生:浓浓的云雾像是给庐山盖上了一条巨大的棉被。
生:云雾升上半空像一朵蘑菇。
生:山上的云雾像给庐山披上了一层白色的轻纱。
生:云雾像给庐山撑开了一把大伞。
……
师:你们的想像力太丰富,说得太精彩了。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这一段读得很漂亮。
(生读得投入,读得精彩)
[评析:阅读就是“还原”,把绘画引入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读中悟,在画中解,做到了“一画胜百言”。学生在教师有条不紊的引导下,读、说、画、想,集动口、动手、动脑为一体,逐渐深入文本,补充文本。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总结学法,授之以渔。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好像真的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庐山云雾。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第2自然段的?(生思索)
生1:先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画下来。
生2:交流云雾有什么姿态。
生3:想像续编并有感情朗读。
……
(师相机点击课件,出示学法指导:①读课文,画出中心句,理解中心词;②找一找,课文围绕中心句共作了哪些具体介绍;③想像续编,练习有感情朗读。)
师:这就是我们刚才的学法,一起来看看。
[评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教师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及时归纳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掌握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一学法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师引:学习之前老师提了几个要求请大家认真完成。
1学生自学。
2老师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句子后评价(你划的真准确,谁来把句子再读一读。(2)你还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云雾“瞬息万变”呢?学生抓住:(刚刚、转眼间、明明、又变成)
3.师:你们能像课文那样说一说吗?(生:能)
师点击课件:任选一种格式,说一说:
刚刚还是 ,转眼间就变成了 。
明明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
(生思考、讨论)
师:谁自告奋勇?
生:刚刚还是一条巨大的棉被,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条腾飞的巨龙。
生:明明是一方白色的手帕,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可爱的绵羊。
生:明明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头凶猛的狮子。
生:这是课文的。
师:嗯,该怎么接才通顺,而又不重复呢?
生: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再转头一看,它又变成了一头凶猛的狮子。
师:太棒了,你真是个小作家!(生鼓掌)
生:刚刚还是翩翩起舞的蝴蝶,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白兔。
……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庐山说,谁给大家开个头。学生大胆回答后老师评价:(同学们说的真好,下去我们继续交流)
师:文中作者也发出了感叹,看第四自然段,我们来读一读(出示课件)——听老师读——齐读
[评析::本环节主要品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我主要采用: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五、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这么美的云雾想去看看吗?
生:想。(师点击课件,播放庐山的云雾。)
师:看了这么美的云雾,你想说什么呢?
生1:庐山被云雾笼罩着,真像仙境啊!
生2:庐山真美啊,祖国的山河真美啊!
生3:庐山的云雾太美了,我长大后也要去看一看。
生4: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师:庐山被云雾笼罩着这么秀丽多姿,真让人舍不得离去啊!难怪游客们会(生接:流连忘返)
师:让我们在音乐中,读出庐山云雾的美吧!(生有感情齐读全文)
[评析: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直观的课件中感悟庐山云雾的美,激发了热爱庐山,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情感在表达中得到提升,在朗读中得以内化。]
案例反思:
在执教《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中,我发现只要关注学生,引导得法,敢于创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并非“镜中之花,水中之月”。 新课程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把绘画、多媒体技术带入课堂,使学生在画中轻松地理解了“庐山云雾的姿态”,在赏中激发了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两次的说话续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加深了他们对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显著。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我先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归纳总结学习方法,最后让他们自学。相信孩子们对于总分结构段落的学习应该会掌握方法了。本课,我特别注重朗读、练说的训。我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不仅读的量多,而且形式多样,既有自读,又有指名读……学生在读中想,读中思,读中悟,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还内化了文本内容,激发美好情感。学生在不断灵活的练习中,提高了想象及说话的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文技能,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