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姜力维>> >> 正文

读陶行知有感(二)

发表日期:2018/9/29 17:56:13 作者:姜力维 有664位读者读过

教育随笔

——论实践对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现在的课堂普遍是这样一种形式,和从前的先生一样,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的苦恼太多。但是教和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处在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现在的课堂总是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教室,关上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是你,你会......

我们的课堂,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常常对一下学生的回答批评或者责骂,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你要求的答案来回答,我也曾这样做过。但是我发现批评过一个孩子以后,其他孩子尽管想说也再也不敢说了,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孩子。“学生认识的形成和提高,固然可以由认识对象激发他的认识兴趣,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自身内在的认识需求—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我们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满足儿童原本存在的好奇心。其次,我们要保持每节课堂的新颖和奇特,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以我们一年级的课堂为例,一节有趣的课堂和一节枯燥的课堂呈现的结果大不相同,这“有趣”又是需要老师花费一番功夫的地方。有学者说: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不用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即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哪怕是同样的一份教案,真正走进课堂都只能是独特的“这一节课”。对象变化了,时空发展了,就像郝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不可能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教师只有使每节课都充满新颖和奇特,才能使课堂充满灵性和魅力。当然这新颖和奇特必须建立在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的基础上的。最后,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 “三七开”。这个“课外”包括语文活动、语文实践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的语文隐性教育。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渠道,是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的有效途径。如参加社会普法宣传,参加电池的来源和去向”的社会调查等,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听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他们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无疑有很大的好处。

既然教师的一切行为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实践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实践性的学习为学生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在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下不断摸索着带给学生更好的课堂,让他们学到切切实实对他们有用的知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享受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学生在学习,我也在学习,陶行知先生也说“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当今的教育趋势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是在如今教育改革之下,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思考,为了孩子,我们只能不断地学习、探索、研究,才能真正的打开教师这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