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年教师博客>>许玉姗>> >> 正文

《教师第一课》读后感

发表日期:2016/9/26 15:34:20 作者:许玉姗 有478位读者读过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条路修不好可以重新来过,如果人的时间被耽误了,那是无法弥补的。’教书育人,就要坚守师德最起码的底线,就要恪守教育的良心。

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格桑德吉的先进事迹引起了我的反思,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真正为教育事业而奉献的人,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格桑德吉,来自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这样的一个故事感动了全中国的人,感动了我,也让我深深的反思,《教师第一课》这本书,是让我们来学习,但是我觉得看书看的次数再多,也抵不过这个少数民族女教师给我的教育更深刻。书中有一章节:永不褪色的职业精神,教育是个良心活,教育要有无悔的奉献精神,教育要有自觉的担当意识,教育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我们不得不感慨,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中,说“真话”,做“真事”,成“真人”,做“真教育”,用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奉献和创造的精神的堂堂正正的老师真难啊。

书中也提到,教育要在真爱中一起行走,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是爱的艺术。师爱是教师对教育的浓厚情感,是教育的灵魂,是师德的核心。爱,需要把心掏出来,只有纯粹的师爱,才能收获教育过程中的幸福和成就。纯粹的师爱,才能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同时爱也需要智慧,就像刚开始提到的格桑德吉老师,在劝学的过程中,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才能使孩子们重返校园,她用智慧,用心,用爱赢得了这些。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事实相结合,通过阅读这本《教师第一课》,再看看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先进教师,我不由得暗下决心,要在教书育人的这条路上走的更精彩,我要把我全部的爱给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