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7/9/15 15:18:00 作者:许玉姗 有613位读者读过
我在试教《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时就出现“突发”情况。
师:究竟是否不支持燃烧,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
师讲实验要求:先用细铁丝的一端绕在火柴柄的一端,一个同学擦火柴,另一个同学拧开瓶盖,拧开瓶盖后立即将燃烧的火柴放入瓶内,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结果。
生1:火柴没有熄灭。
生2:火柴顿时熄灭了。
生3:火柴燃烧了很久才熄灭。
面对同学们这么多的答案,我不知所措。为了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又给同学们把这个实验演示了一遍,每一个步骤我都十分仔细,可是当我把火柴放入瓶内时,火柴并没有顿时熄灭。很显然这堂课以失败告终。
分析:为什么这个实验会失败呢?为了弄明白,我又将这个实验反复的做了几次。我分别用大小不同的饮料瓶来做实验。我发现:用小饮料瓶时,火柴会顿时熄灭,而用大饮料瓶时,火柴不能顿时熄灭。
我还发现,如果把火柴放入大饮料瓶瓶口时不能顿时熄灭。为什么呢?我想,大饮料瓶的空间大一些,空气多一些,蜡烛会燃烧掉一大部分氧气,但不可能将瓶内的氧气全部烧光。因为当蜡烛把它周围的氧气烧掉时,其他地方的氧气,特别是离蜡烛比较远的瓶口的氧气还没来得及补充时,蜡烛已经熄灭了。所以将火柴放入大饮料瓶瓶口时不会顿时熄灭,因为瓶口还剩有氧气。原来这个实验与饮料瓶的大小有关。如果上课时都准备小一点的饮料瓶,实验也许不会失败。
启示:我认为我们科学教师在备实验课时,要亲自做一次完整的实验,并且要反复的多做几次,选用大小不同的实验用具。事先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这点绝对不能省略。另外,从教材的呈现上来看,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内容。其实,任何一种教材都只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教材,它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圣经”。因此,我们在用教材教的同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更加严谨,更加科学。